2025年4月9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由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联合沈阳音乐学院、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机构共同组织的“中俄青少年手拉手合唱团”,迎来首批20名中国青少年成员。这场以中俄经典民谣《喀秋莎》《茉莉花》为纽带的文化交流活动,既是落实中俄领导人共同签署的《联合声明》中关于“双方计划于2025年隆重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苏联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共同弘扬正确的二战史观”有关共识,更是新时代中国青少年外交的一次创新实践。
红色基因的跨时空对话 
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抗战国际统一战线”展厅,合唱团团员们的目光被一组数据深深触动:1945年8月,120万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歼灭日军精锐70万人;同一时期,《喀秋莎》的旋律随苏联红军坦克轰鸣响彻远东战场。沈阳音乐学院教授指着展柜中泛黄的《真理报》说:“这首歌不仅是苏联的战地之歌,更是人类反法西斯精神的共同记忆。”

音乐不仅是情感的载体,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当上海少年用俄语唱起“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沈阳学生以中文接唱“姑娘唱着美妙的歌曲”,语言的交融恰似历史记忆的接力,瞬间击穿岁月隔阂。从卫国战争的硝烟到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人类对和平的向往始终如一,一首首跨越国界的和声,恰似中俄青年对历史的共同回答——用艺术守护和平记忆,以青春传递正义力量
红色寻访的时空折叠

在上海展览中心的“中苏友好”主题展区,合唱团团员们发现:1950年苏联援华专家绘制的武汉长江大桥设计图旁,悬挂着2024年中俄联合研发卫星模型。这种跨越世纪的协作,让学员们对“和平与发展”有了更深理解——从卫国战争的胜利到全球化的今天,合作始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 在思南书局,这座由俄侨教堂改建的文化空间里,合唱团团员们共同朗诵普希金诗句与艾青诗歌。玻璃幕墙外的黄浦江畔,集装箱码头与伏尔加河货轮的蒙太奇景象,恰似全球化时代文明互鉴的生动隐喻。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写道:“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从石库门到克里姆林宫,从《国际歌》到《喀秋莎》,革命理想与艺术精神始终跨越地理边界。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致中俄执政党对话机制第十次会议贺信中所指出的:“为促进新时代中俄关系不断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大力量”。 当沈阳音乐学院学生在中共一大会址感悟“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初心,上海少年宫合唱团成员在思南书局哼唱《喀秋莎》时,他们不仅是在复现历史记忆,更是在践行一种超越时空的文明使命——用艺术消弭隔阂,以青春对话未来。这种跨越山海的共鸣,恰如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所言:“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青春叙事的创新表达


在精心策划的宣传MV摄制中,合唱团团员们以中共一大纪念馆为起点,用歌声串联起从石库门到克里姆林宫的精神脉络。不同于传统演出,这次创作打破年龄界限——上海少年用稚嫩童声演绎战争年代的悲壮,沈阳大学生则以浑厚合声展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MV制作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一次生动的国际传播实践:通过年轻化的叙事方式,将“共同捍卫二战胜利成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宏大叙事,转化为可感知的视听符号。中少中心负责人说:“我们要用年轻人听得懂、愿意看的方式,讲好‘和平与发展’这个永恒命题。” 从上海到世界的青春交响



6天的合排时光,20颗年轻的心灵在歌声中碰撞。这场始于黄浦江畔的文化外交实践,正在将领袖的殷切嘱托转化为生动的青春实践。它告诉我们:真正的青年力量,不仅能叩响历史的回音壁,更能架起连接未来的心灵虹桥。 合唱团将于近日启程前往莫斯科,届时青少年们将参加苏联卫国战争胜利日庆祝活动,开展中俄青少年手拉手合唱表演,通过跨国表演与文化交流,向世界传递“铭记历史、共创未来”的美好心愿。 正如一位学员在日记中写道:“当我们用俄语唱出‘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看到的不仅是伏尔加河的粼粼波光,更是人类共御黑暗的点点星光。”这场青春的和声,正在书写新时代大国外交的温暖注脚——以艺术为桥,以历史为基,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
|